您好!欢迎来到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他山之石
齐鲁工大深化科教融合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发布者:赵建辉发布时间:2019-06-28浏览次数:148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服务山东作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科研、教育机构遍及齐鲁大地的辐射优势,深化科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为山东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科技支持,不断助推山东经济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大力引智育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出台《中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关于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的若干意见》,启动“3151”人才引领计划。重点面向新旧动能转换领域,三年内培育引进 100 名高端人才,5 年内引进 1000 名优秀博士,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和产业高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18年学校(科学院)引进培育33名高层次人才、180名优秀博士,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0155月成立创业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孵化。创业学院先后获批“泉城众创空间”“山东省众创空间”“济南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师范高校”“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称号,累计孵化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85个,50个公司注册落地济南,提供专兼职就业岗位700余个。学校目前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5万余名,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沃土”,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对接“十强”产业,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学校聚焦“十强”产业,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医学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平台已成功运营,山东省高强度玻璃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山东基因大数据中心、工业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服务平台等30余个新型科研创新平台相继涌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在重点研究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出软件定义网络丢包率测量方法和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视频内容并行分发方法,成果刊登于国际顶级期刊;研发的“速生阔叶材制浆造纸过程酶催化关键技术”,累计实现新增销售额130.1亿元;研制出的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实现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研发的世界首辆镁合金轻量化电动客车首次下线,攻克了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赖氨酸绿色设计平台及示范线建设项目”获批工信部2018年绿色制造专项项目;开创的“基于光纤传感网络的煤矿安全综合监控系统”,为矿井灾害预防预警、应急救援、安全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接国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

学校紧紧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着力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内涵建设,推进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优化调整9个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轻化工程、林产化工、市场营销文史、国际商务文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摄影文史和摄影理工),新上4个专业(新媒体技术、功能材料、智能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拟新申报5个专业(智能制造、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能源化学工程),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体系。

近几年,学校招生分数和录取位次稳步提升,重新构建20个学院、3个科教融合试点学院,设立国际研究生院,遴选47名中外研究生开展博士研究,设立“齐鲁英才学堂”,国际研究生“双证”制,“2+2”“3+1”两段式培养,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年新成立海洋技术科学学院、药学院以及海洋测控仪器专业方向,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挥科教融合优势,真正培养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科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人才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实现突破,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新成立的基辅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乌克兰国立基辅国立工业设计大学合作,开展本科、硕士学历教育,目前开设轻化工程、生物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制药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专业。本科专业今年计划招生240人,作为独立设置的学院,独立配备办公及教学场所,师资以及教学由两校共同承担,其中,三个本科专业都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办学基础厚实,办学特色明显,对学生培养以及以后就业成才会提供很好的平台。

搭建孵化平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作为全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措施》等文件精神,整合科教融合优势资源,设置校(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处负责成果转化,采用“科技+金融(资本)+产业”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近两年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5家,另有5家以上企业正在入资手续,科技成果作价金额和融资额分别达到近2亿元。

依托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各地孵化器、中试基地、山科集团构建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吸引天使资金和风投基金介入,探索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新路径,实现技、产、金、介、服全要素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引导研发、制造、服务各环节协同创新,推动学科间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可产业化的科创企业,做好产学研结合的新示范。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校友事业发展,提升学校(科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整合校友、科技和人才资源,依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全国建立25个分中心(省内17个、省外5个),以科技、经济、管理、信息多元化综合型服务为基本功能,构建相应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引导、支持、培养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方面,学校(科学院)与长清区、历城区、槐荫区、商河县、平阴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加速推动技术成果在地方转化与应用。与商河县人民政府共同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规模每年200万元),促成建立“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商河科技研发基地”和“山东省科学院工业节能研究中心商河分中心” ,与槐荫区政府联合设立1000万元/年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院属单位与槐荫区重点企业签署9项合作协议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等。另一方面,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优势,自2015年起先后选派40人次(学校15人次,科学院25人次)高层次人才到西部经济隆起带县(市、区)和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县(市、区)挂任科技副县长,积极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在促进企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成立和拟成立8家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培育的山东微感光电子公司、山东正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挂牌上市。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也成为首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

依托智库建设,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

学校(科学院)整合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及其相关研究平台,成立战略咨询院,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实体经济、新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战略部署,加强与国家级、省级智库的合作,开展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提出有科学依据和广泛影响的发展战略选择,为政府、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咨询服务,打造成为山东省政策研究和决策服务高端智库。